盛夏的高台县北部滩,农耘生态林专业合作社的千亩艾草连片成海,绿浪随风起伏。这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背后,是一场关于破解西北干旱地区“水之困”的深刻实践——高台县正通过结构调优、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,在沙土地上书写节水与增收双赢的新篇章。
结构调优:沙地种出“节水金草”
去年,这片土地上还种植着耗水量大的打瓜等农作物。水资源的刚性约束,倒逼农业转型。大湖湾水资源保护利用所经过深入调研与多方论证,将目光锁定在耐旱节水的葵花与艾草上。如今,千亩艾草示范田已然扎根沙土,成为结构调整的先锋。
这看似普通的艾草,实则蕴含致富“基因”。作为多年生草本,它耐旱抗寒、忌水渍的特性,与当地沙土地疏松透气、排水性佳的特点完美契合。更可贵的是其经济效益:一次栽种可稳定生长8至10年,每年可收割3茬,年需水量仅为240立方米,预计亩产值可达4500元左右。“长效”与“高效”兼备,让合作社负责人信心满满。
科技赋能:智慧水务织就“精准水网”
选准作物是基础,科技支撑则让节水更精准、更高效。近年来,该所着力推进智慧水务平台建设,通过安装智能监测设备、搭建数据管理系统,实现对灌区引水、退水的全程可视化监管与精准化调配。
管理人员轻点鼠标,水位、流量等实时数据跃然屏上,水资源调度尽在掌握;机井管理突破时空限制,远程操控启闭,一旦超计划用水,系统自动预警并远程锁定,地下水压减任务精准落地;农民点开手机APP,水费水量一目了然,指尖轻触即可完成缴费,“指尖管水”让用水省心又高效。
机制护航:长效管护筑牢“水安全线”
为巩固来之不易的节水成果,大湖湾水资源保护利用所着力构建长效管护机制:动态优化配水方案,强化计量监督,推行阶梯水价控量,严格落实预算管理,争创节水型灌区。同时,划分清晰的责任区域,明确管护职责,并定期开展节水宣传活动,引导灌区群众养成惜水、爱水、科学用水的习惯。
从高耗水作物向节水高效作物的主动转型,到智慧水务平台的精准管控,再到长效机制的坚实保障,大湖湾灌区的节水之路环环相扣、层层深入。如今,灌区结构调优的“绿意”更浓,水资源利用的“智效”凸显,生态环境的“美态”持续向好。这三重“密码”,正指引着高台县大湖湾水资源保护利用所在“节水保生态”与“增效促增收”的平衡中,走出一条具有干旱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